關於未來,所有的人都弄錯了。人能夠確定的,只有現在的這一刻。可這個說法真確嗎?人真的能清楚認識這一刻,真的能認識現在嗎?人有能力可以評斷現在嗎?當然不行。一個不知未來為何物的人,如何能理解現在的意義?如果我們無從得知這個現在將引領我們走向哪個未來,我們如何能對這個現在說長論短?我們如何能說這個現在值得我們贊同、懷疑,還是憎恨呢?
米蘭昆德拉《無知》
最近在睡前,保持著閱讀中文書的習慣,從米蘭昆德拉的《無知》、愛特伍的《盲眼刺客》、莒哈絲的《寫作》、楊照的《迷路的詩》、李明璁的《物裡學》、張惠菁的幾本散文《步行書》、《給冥王星》、《你不相信的事》,到運詩人的《單向街》云云。書的數量之多,不及備載。這樣表列下來才驚覺自己在短短的一個半月裡看了很多閒書。睡前看書的優點是,書裡面的內容處於半消化的狀態會直接進入夢中,成為你自己私密未知的一個部分,缺點則是,若是書太過精彩或是章節間的篇幅太長,就很有可能無法自拔地看個徹夜未眠,於是該休息的腦力全都報復在白天應該意識清明的時候。有的時候情緒被攪動的漣漪太大成了波濤,就不得不從被窩裡鑽出來,直接換本書看,因為睡前實在不太適合留淚。(龍應台的新書《大江大海1949》不適合當睡前書)
在看的書之中《無知》中的許多句子深刻、精闢地讓人嘆息。上面米蘭昆德拉寫在《無知》裡的那些話就造成了最近生活上的震盪。在無助的時候,你會用這些不會有解答的問題來逼自己面對命運,要自己看開點,不過有的時候也成為了你獨斷行事的託詞。是啊,如果不是先知,你們這些外人有什麼資格來評斷「我」的當下。不過米蘭昆德拉始終是悲觀的,他說:「如果我們無從得知這個現在將引領我們走向哪個未來,我們如何能對這個現在說長論短?我們如何能說這個現在值得我們贊同、懷疑,還是憎恨呢?」這句話否定了自己(當然也包括別人)評斷的權力。問題是,如果連對於當下的疑惑都不能成立的話,那我們還可以留住些什麼呢?
那天和在紐約念社會學的朋友不約而同提到了張惠菁在書裡提到他沒有念完博士學位就回到台灣的原因。我們談到,如果有一天發現,出國念書或是做學術研究其實並無法解決我們心中真正的問題的話,我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牽涉的當然不只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還有別人對你的、你希望別人怎麼對你的期待,一個複雜糾纏的關係圖。當然,也包括米蘭昆德拉說的現在和未來。
所謂的惡意,其實就是在這個錯綜的關係下所發展出來的後遺症。你懷疑自己,懷疑別人對於你的,懷疑你猜想別人對於你的,還懷疑現在、懷疑未來。這樣扭曲怪異的疑惑的外顯症狀就是惡意啊。對於自己的惡意,也在想證明些甚麼、確認些甚麼的時候就飄到周遭去了。
所以我說,賴吱吱和小橘本,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我要收納惡意的原因啊。惡意只不過是懷疑的併發症,是我唯一可以表留給自己的東西了(恩,雖然有點賴皮)。
《留住一切親愛的》
回覆刪除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4486
(雖然我知道留不住哈 想念你啊哈哈 不好意思啊上一欄意見打錯字所以刪了)
我剛剛查了一下 居然還沒有德文版哩!
回覆刪除我已經很久沒有看書了.我還沒認真看這書, 不過我很喜歡這書名.
回覆刪除哈 把書名撕下來給你
《消失的現代性》Arjun Appadurai
回覆刪除http://blog.yam.com/tsbooks/article/25496063
應該是本經典...
推樓上 :)
回覆刪除之前寫報告常常在引用這位大叔的東西
不過我倒是在思索中文書名跟英文書名之間的微妙關係......
《大江大海1949》不適合睡前閱讀+1
回覆刪除To Bea 我就再也沒翻過大江大海了,因為怕一看,又開始一直想在病床上的奶奶。
回覆刪除To kovo 這本書在德國居然沒有翻譯本哩 中文版倒是出版了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