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31

Zoe Leonhard 類似物

他在大都會聚斂每日的垃圾,任何被這個大城市扔掉、丟失、被它鄙棄、被它踩在腳下碾碎的東西,他都分門別類地蒐集起來。他仔細地審查縱欲的編年史,揮霍的日積月累,他把東西分類挑揀出來,加以精明的取捨;他聚斂著,像個守財奴看護他的財寶。
班雅明


這是 Zoe Leonhard 名為 Analogue (類似物)的一系列作品。一系列日常物品或是不起眼小店的商店攝影。在無論是舊貨市場或是路邊簡單販賣冷飲的小店場景裡,我們依稀地辨認出人的流動欲望、使用的習慣、時間/時尚的遞嬗和營生的推銷方式,不過在照片裡不見一個人。

在路邊等待著運送的二手電視機、在牆上的NIKE塗鴉、拆了招牌卻留下昔日的招牌字樣、豎在商店前的舊床墊、似乎想證明什麼的鮮豔的螢光色刷子、深鎖的鐵門。
















也許藝術家無意去指控什麼具體的人、事或現象,作品其實在展出時除了名稱外,對於拍攝地的資訊隻字未提(希望不是我忽略掉了)。或許這只是一個所謂自由市場的新陳代謝罷了,不過在觀看的當下我還是有種苦澀的感覺,尤其是看到可口可樂廣告裡,對著她應該不認識、也沒機會認識的人陽光燦爛的微笑。

5 則留言:

  1. 給賴吱吱:
    我又再看了妳的信,然後這句話生辣辣地打了我一巴掌...
    「我覺得這篇不會用一些不知所云的,報導者的想像或是感觸來搪塞」

    我自首!我自首!

    回覆刪除
  2. 李雞米好踴躍喔。(噗哧)

    這是定位的問題啦,所以才說你要先跟別人談看看。是報導呢,或者是藝評。

    總是要下筆才知道。我動工以後再回去對照她的文字陳述,才發現表面一樣淡淡的,其實人家很用力。

    不要再拼命洗自己腦袋囉。

    回覆刪除
  3. 其實這件作品是我於私印象最深刻的,至於艾未未那件是獲得媒體關注最多的。所以啊,我就先暫且至此吧,如果有人要求再繼續介紹下去。
    至於那個藝評或是展覽的介紹,其實寫來我才認清,其實自己是管不了這麼多的。對於我來說,作品就如同一本小說,就不過是文本(Document),當然有其曖昧難斷的地方,如果執意於只能反映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或許是對發自於觀者思緒的拒斥?而且我懷疑這只是一種偽中立性而已。我比較在乎的是在描寫時,有沒有去做出一種對話邀請,和作品,也和在閱讀文字時的其他人。(我這樣說不代表我有做到啦)每一種觀看都是和自身最私人經驗的連結不是嗎?
    看樣子,我實是不太適合去從事記者工作,或者必須被丟去和小劉磨練一番。不過既然都到德國了,還是祈禱,讓我收到"那個系"的入學許可吧?我和藝術某種程度的決裂也才得以成立啊!

    To 賴吱吱:
    我低聲地說,其實啊,那篇你給我的文,我啊,覺得啊,不怎麼對我的胃口哩。我似乎是不太適合念這種文章的啦!真是糟糕!

    回覆刪除
  4. (翻白眼)你講得太小聲了,我快聽不清楚了。

    說看看為什麼不欣賞?裡面所包含的素材不夠豐富?

    文本是一個中性的字眼,似乎是開放的概念。但如果這類藝評、報導文章以我的觀點來看,其實是一件「作品」的性質更重。我稱之為作品的意思在於,我認為這類文字有一個指稱的對象,既然如此,它的完整度應該是要考核它是否能呈現出其報導對象的確實樣貌。
    歪斜是有趣的,我常深受吸引。那麼意圖偏離時,我認為負責的作法是明白地表示偏光的角度。
    我的看法應該是跟文字的落腳處,也就是發表的媒體有關。公開的報導和藝評是需要對被報導的藝術家、讀者等人負責的。呃真的嗎?好像用詞太大了,尤其現在的作品/藝術家應該都很歡迎往各種角度偏移的觀看方式。
    好吧我誠實的告解,我家偉人TYL的那句「拿我的作品洗他的腦袋」成為我標準的聖經了。因而此後點點點...(我試圖清楚地講結果還是變成模糊其詞不知所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