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8

開場白(你想你會走得很遠...)

晉陶淵明作 「桃花源記」。詩云:「......自云先世避秦時亂,卒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 。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將師大比成桃花源,是有點下恰當,因為桃花源可能不存在,而我們美術系系館卻的的確確矗立在和平東路上。但是,這並不重要;我們關心的是師大美術系四周的圍牆一天天的加高,相反的,求知精神一天天的衰頹。每一天,我們都慶幸自己能夠守在這方寸之地而沾沾自喜。

當環境已經凝滯在一個固定模式理,守成的堡壘又亙古不移,處於其中的我們,也就不必抱持太高的企望;希望奇蹟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同時,我們有太多需要追求,在學習歷程中去找尋真正屬於知識的、思想的、有存在意義的;而不是指定的教科書,必選的學分,或是可有可無的課程。在大學的國度裡,我們有權去懷疑一切,因為沒有經過思考的知識;都有懷疑的必要;沒有驗證過的知識,都有虛妄的可能。然懷疑一切絕非否定一切,而是經由懷疑過程,更能認識真正的事實;經由思辨之路,才具有更充足的理由,說出自己的想法。

的確,學校為我們請到了「最好的」教授,為我們講授東西藝術史、藝術概論、色彩學、透視學…,我們交了報告,在試卷上填滿了答案,也扎實地拿了學分,然而.有一天,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現代藝術展,名之為「實驗藝術──行為與空間展」,頗貝吸引力,當我步入展覽室中,巡覽一圈,心中恍恍惚惚,彷彿走進了陌生的國度裡,我無法解釋我所見到一切,迷惑、不熟悉、納悶辨識當時的心情。無怪乎有此現象,當我面對現代藝術作品時,腦袋裡卻充滿著古典的藝術理論,這當如何調適呢?你可以想像這時的景況是如何的狼狽?

每一項作品都在傳達一種語言,一種我們未曾在課堂學習過的語言。假若我們不曾去理解他們,那麼這段差距是否將要永遠存在。現代人對於自己所處的藝術文化,居然是那麼的疏遠!尤其是對藝術系的學生而言,更是可笑!

我們對於作品的瞭解止於視覺所見,專注於一道筆觸、一塊色彩、一部分的調子,並且以為這就是作品的全部了…。在此,我們是否忽略了什麼?對於寫實主義,我們耳熟能詳;但是一旦抽象主義,現代主義出現,立刻三緘其口,這難道是對於藝術真誠的態度嗎?

毫無疑問的,技法可以解決任何製作過程中的問題,但是卻無法解釋作品的內涵!

以瓊斯.傑斯坦的作品「美國國旗」為例,在課堂上,老師告訴我們,這幅畫是以顏色融合蜜蠟,然後在報紙上作畫,這是極具創意的技法,聽者無不嘖嘖稱奇,於是我們對於這幅畫的瞭解就僅限於此。瓊斯在現代藝術史的地位,難道只是因為他發明了一種「顏料+蜜蠟+報紙」的組合體嗎?我們只關心他在某年某月某日,發明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技法,卻不關心他內在意念是什麼?(1988)

<節自ART WAVE, 寫給桃花源中人>

1 則留言:

  1. 當你在從事跟系刊有關的活動時......小心你的電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