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5

科瑪與梅拉密:戲謔的反叛姿態


Profile:
科瑪與梅拉密(Komar&Melamid)為一個蘇聯二人藝術團體,由二位於出生莫斯科的猶太裔藝術家維塔利.科瑪 (Vitali Komar,生於1943年)與亞利山大.梅拉密(Aleksandr Melamid,生於1945年)所組成。1967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藝術與工業大學(Strogan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of Arts and Industry)後,科瑪與梅拉密即組成藝術團體Komar&Melamid,進行一系列風格多變的創作計畫。在1970年代科瑪與梅拉密更推動了蘇聯普普藝術(Sots Art)的運動,造就了後來蘇聯普普藝術(Pop Art)風格,並影響了包括克索拉伯夫(Alexander Kosolapov)在內的一群蘇俄年輕藝術家。兩人於1978移居紐約。雖然在36年的合作之後,兩人於2003年宣布了團體的解散,不過他們已在蘇聯的當代藝術中已奠定了其重要的地位,並多次獲得知名美術館及國際大展的邀展,如於1987年第八屆文件大展(documenta 8)、1995年伊斯坦堡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及2005年紐約古根漢美物館(Guggenheim Museum)。

在20世紀初的蘇俄,社會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被視為是國家唯一的正統藝術。凡是不歌頌國家政治、領袖、不為政黨政策背書及不符合國家藝術品味的藝術作品皆在一黨獨大、意識形態橫行的政治環境中被視為是資本主義式、對於國家、民族的反叛。然而在這樣封閉而單一的審美標準下,自六○年代晚期的蘇聯藝術圈中,也產生了許多不同於主流的聲音。許多藝術家如卡巴科夫(Ilya Kabakov)、(Erik Bulatow)、Andrei Monastyrsky、Dimitri Prigow和後來的科瑪和梅拉密,開始分析思索自己身處、充斥著宣傳海報、標語、宣言、規章和領袖頭像的圖像世界。然而在森嚴的檢查制度下,科瑪和梅拉密所選擇的不是「劃下道來」的熾烈衝撞方式,而是借用了美國普普藝術(Pop Art)的藝術形式,發展出了蘇俄普普藝術(Sots Art, 為Soviet version of Pop Art的縮寫)風格。他們借用政治宣傳的符號邏輯,透過挪用、換喻和虛構來達到嘲諷、批判的目的。譬如在1984年的作品《雙自畫像》(Double self portrait)中,他們借用領袖胸像的慣用圖式,卻將領袖替代為藝術家本人的畫像。在一種近乎瀆神的姿態中,他們不僅嘲笑了政治宣傳中膚淺的運作方式,更指出了政治圈中意識形態的可替代性。在懷舊社會主義系列中(Nostalgic Socialist Realism series)的《史達林與缪司》(Stalin and the Muses)更是承接了此一概念,不過與《雙自畫像》中「領袖的缺席」不同的是,科瑪與梅拉密把史達林以拼貼的方式置入了古典名畫中,利用時空錯亂的荒謬感嘲諷了政治人物的自我的聖像化。



雖然早在七○年代科瑪與梅拉密即創造出了蘇俄式的普普藝術,並影響了眾多後來的跟隨者。科瑪與梅拉密在八○年代後期即開始走出普普藝術的藝術風格,嘗試利用更多不同的媒材、形式進行創作,譬如:即興表演、音樂、裝置、社會雕塑與攝影,並將關注延伸至其他社會問題與層面。因此科瑪與梅拉密的作品總呈現出多元的樣貌,並將觀者拋擲到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