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忙著趕稿、作報告、焦慮...先把之前寫的稿貼出來
----------------------------------------------------------------------------
art. Das Kunstmagazin:私人收藏‧公家贊助
原訂於2008年秋天開館的德國慕尼黑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Museum Brandhorst)在歷經波折後,終於在今年5月21日盛大開幕。不過這間以私人收藏家烏多‧布蘭德霍斯特(Udo Brandhorst)和妻子安內特‧布蘭德霍斯特(Annette Brandhorst)為名的博物館也引起了新一波的爭議與討論。德國雜誌《art》在5月號訪問了慕尼黑藝術特區的總監施萊克(Klaus Schrenk)並討論了官方博物館與私人收藏家的微妙關係。
私人與公家的合作關係
對於慕尼黑(München)來說,與今年70多歲的大收藏家烏多‧布蘭德霍斯特的合作無疑是一大助益。因為近幾年來雖然慕尼黑積極地在市中心發展成一個慕尼黑藝術特區(Kunstareal München),但是鑒於官方缺乏1945年戰後的現代與當代藝術館藏,與私人收藏家的合作正補足了官方此方面收藏的不足。而烏多‧布蘭德霍斯特於當代與現代藝術的收藏也著實驚人:從美國藝術家塞•托姆佈雷(Cy Twombly)和普普藝術家安迪‧渥荷(Andy Warhol)的作品到當代明星藝術家克里斯托弗‧烏爾(Christopher Wool)、麥克‧凱利(Mike Kelley)、羅伯特‧高柏(Robert Gober)和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幾乎都是官方財政無法負擔得起的「當代經典」。不久前,布蘭德霍斯特更收購了法蘭茲‧威斯特(Franz West)在威尼斯雙年展中歌頌人類原始需求的作品《在陰溝體的易碎物》(The Fragile at its Cloaca)。
雖然國家接收私人的收藏餽贈,為之設立美術館及負擔其人事費用已經早已不足為奇,譬如柏林的貝爾格魯恩博物館(Museum Berggruen) 及斯圖加特的幻想博物館(Museum Buchheim),然而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Museum Brandhorst)引人爭議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官方出資興建的博物館,而是贊助者布蘭德霍斯特和由博物館基金會聘請的總監能獨立決定收購作品而未經官方專家意見的同意。賦予贊助者如此的決策權力在藝術界是極為少見的,因為在許多官方機構展出私人藏品的展覽中,展覽的走向通常會由策展人主導,收藏家不介入意見,更遑論收藏家介入官方館藏的收購決策(私人收藏家捐贈藏品獲得的主要效益,通常是名聲和減稅)。此外,布蘭德霍斯特捐贈給博物館1200萬歐元的利息收入(年約20萬歐元)也主要使用於收購自家博物館藏品,而非由官方統籌運用。藝術特區的總監施萊克亦在訪問中承認,即使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和三座國立繪畫陳列館(老繪畫陳列館、新繪畫陳列館、現代繪畫陳列館)連同雕塑作品展覽館、古代文物展覽館、倫巴赫美術館(Lenbachhaus)以及沙克美術館(Schack-Galerie)同時劃歸於官方策畫的博物館群,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收藏資金的運用卻是可以說幾乎不受官方的管理。
即使如此,我們其實也不得不承認,鑒於官方對於文化藝術活動的補助常常捉襟見軸,或是收藏態度時常過於保守,今天當代藝術的代表作其實主要掌握於私人收藏家手中,他們有時候甚至憑藉著雄厚的資產和超越的眼界扮演著當代藝術推波助瀾的角色,於此布蘭德霍斯特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多年前即不吝收購當時還名不見經傳藝術家的「前衛」作品。
不過,除了引人爭議的收藏家角色定位外,《art》也特別介紹了由柏林建築事務所賀通(Sauerbruch Hutton)所設計的建築體:透過由3600根色彩繽紛的陶片組成的建築立面,使博物館建築本身和它的館藏一樣可觀,而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也在此展現了它突出於其它周邊博物館建築的野心。無疑的,雖然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引起藝術界極大的爭議,不過它所吸引的話題性和透過其獨特造型所贏得的目光無論對於官方博物館或是私人收藏家都是雙贏的。
博物館網址:www.museum-brandhorst.de
《art》網站對於博物館的介紹:www.art-magazin.de/brandhorst (德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