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6

Bill Henson: 間隙的詩意


比爾.韓森(Bill Henson),1955年出生於澳洲墨爾本(Melbourne),為澳洲知名攝影師。1975年年僅20歲的韓森即受邀於澳洲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舉辦個展,然而在九○年代才普遍受到國際藝術圈的注目。韓森的攝影作品最為藝評家激賞之處,在於他的攝影作品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獨特繪畫氛圍,其幽黯的光影效果被視為繼承了浪漫主義繪畫與文學的傳統。此外韓森迷濛、神祕、模糊的攝影風格也和其他同代攝影師概念中心的攝影作品大為不同。1990年韓森曾受巴黎歌劇院委託拍攝一系列攝影作品,1995年受邀參加的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並多次在國際知名美術館如:紐約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雪梨新南威爾斯美術館(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維也納現代藝術美術館(Museum moderner Kunst Wien)和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舉辦展覽。


對於一個攝影的愛好者來說,一天中在黃昏之後夜晚將至的那一段時間屬於最不容易捕捉的一段時刻。因為在這段時間中光線通常太過微弱難以對焦,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則是因為此時的景色實在很難拍得精采,它不像黃昏時有著一天中最鮮艷的色彩,也不像是在漆黑的時刻因為混和著投射在建築物上的人造燈光、屋裡透出的光線或是流逝的車燈,整個世界流露出一種屬於文明的炫麗感。這段也許僅僅一、二十分鐘的時光往往在我們還猶豫著是否要按下電燈開關時就已經不留痕跡悄悄地過去了,然而這微小、難以覺察的時間間隙正是比爾.韓森,從七○年代以來直到今天的攝影作品中主要的主題之一。譬如在2007、08年的無題24(Untitled #24)中,觀者似乎站在高處,遠遠眺望著即將被夜晚壟罩的大地。眼前的景色凝結在一個難以歸類的時刻,天光稀微,而在這些尋常無比的景色中我們卻又感受到一股無可名狀的陌生感。不管是人物或是風景攝影,韓森永遠在追求一種過渡、一種中介的狀態。它是男與女、孩童與成人、白天與夜晚、黑暗與明亮也是自然與文明的間隙,因此我們往往在他的攝影作品中感受到的是神祕、模糊、朦朧、曖昧與恍惚。照片裡在漆黑的荒野中的少年、少女(在尚未成為成人的時刻裡)似乎處在一種迷幻的意識中尋索著自己和一個未知的未來;至於景色則像是在路途中經過的無人荒野充滿了不確定感,不過這些半明半寐的幽微光線卻又像是暗夜裡閃爍在荒野裡的月光般充滿了詩意。


在韓森的攝影作品中往往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視角,譬如在1990年為巴黎歌劇院拍攝的系列作品中,他的鏡頭對準的不是舞台上正在進行的起伏劇情或是交響樂團,而是在處於黑暗的人群中捕捉也許靜神凝聽、也許情緒高漲、也許躊躇不安或是昏然欲睡的表情。如此一來,呈現給觀者的亦不只是單一的「演出」(就像是在台上正在上演的劇目),而是在台下觀眾紛雜心思與情緒交疊出來的感受。


延伸觀看
www.roslynoxley9.com.a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