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2

所謂的0:00分及其誤差


地球在2010年1月1日0點0分0秒,以24小時一圈的速度、由西向東的方向,轉動過格林威治的子午線後,就開始了新的一年。雖然免不了要用煙火、派對、擁抱、跨年演唱會、願望、祝福云云來大肆慶祝越過0點0分的那一個瞬間,不過我總是在這樣跨年的歡鬧氣氛中狐疑著時間的確切性。

也許因為有過這樣的經驗吧,在人群中因為每個人手錶上的秒針走得並不一致,所以在等待跨年的時候,總會有其它一群人先發出歡呼聲開始互相擁抱,然後你看著自己的手錶尚停在53秒,還沒是新的一年啊?你想。不過,這樣得納悶馬上會被「換你開始倒數」的高漲情緒給淹沒了,所以雖然時間有所誤差(或是更精確點講是「差異」吧?因為理論上看來哪有什麼精確對時呢?即使你在家裡先打了117校正手錶的時間,不過因為從耳裡聽、意識、理解到調整手錶上的分秒針也需要時間,所以你手錶裡的時間,永遠也和「標準時間」有所誤差。而在這邊我們就別再繼續追究117裡的時間為什麼是「標準的」了。),不過倒也相安無事。

後來,在開始流行跨年演唱會以後,這樣的不一致也就減緩了一些,因為大家看著舞台螢幕上的count down一起數著數字,也就同步確認了新的一年的來到。至於如果你沒有和人群一起擠在跨年演唱會的話,在室外,你可以看著101迸出的煙火來確認(這有點類似古代用烽火傳遞訊息的方式),在室內,你可以看著電視,不僅時間、連同在寒風中演唱的歌手明星、前來跨年的首長們、煙火都看見了,雖然不是身歷其境,不過說不定還比任何一個擠在台下的人看得都還要清楚。

因為身在距離台北時間七個小時以外的柏林,我在德國時間下午五點的時候就跨了一次年。在「真正」跨年的時候,就有一種恍如隔世、穿越時間的感覺。後來,在1月1號晚上(台灣已經是1月2號凌晨)我把之前為一堂「時間」的課寫的報告拿出來看,念了之前作的整理,才又確認了一次。其實在1894年中歐才正式廣泛地使用時區的概念,將地球分成24個時區。在美國所謂的「標準時間」在1918才確認,距離今天還不到一百年呢。在1860年代美國還存在60幾個不同的時間系統,雖然各自的差距雖然不大,不過60幾個確實讓人很難想像。至於為什麼全世界會開始需要一個統一的時間系統,主要是因為歐洲交通系統的發展(最早是因為火車的發明),跨越空間的迅速性間接帶來了對於一個標準時間系統的要求,所以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世界標準時間」和「時區」也就是在一個1894年於中歐舉辦的會議中被確立的。

當整個世界隨著地球自轉而慶祝跨年的同時,我都會不禁到一個由東邊向西邊倒下的骨牌。如果全世界都在0點0分放煙火的話,在月球看起來會是怎樣的畫面啊?一串鞭炮?一條照著規則閃爍、卻倏忽熄滅的星系?

不過,近一些閱讀它,就會發現「0點0分」這個概念看似中性,卻其實充滿了歐洲殖民、科技發展歷史和國家主義(你以為時區真的是以15度為單位的畫分嗎?這邊有維基百科對於「法定時區」的解釋)的印記啊!

圖說:柏林今年的煙火,取自Das Erste

1 則留言:

  1. 每一種制度,其實都隱含著制定者的意識形態與既得利益。在制定的過程也是權力競合的過程。而制度的實踐其實是一種以合法化的方式進行資源宰制的過程。

    其實不只時區,例如:石油、黃金以美元計價也是巧妙的利用制度將國家經濟與全球資源綁在一起。
    這也是為什麼當上立法委員如此的誘人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