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些領域裡,任何秩序都是千鈞一髮,岌岌可危的平衡舉措。
班雅明〈打開我的圖書館〉
昨天,從海關拖著一箱20公斤的書回到家以後,我把33本書攤開散放在房間地板上,一邊仔細地端詳每一本書的封面、紙質、開本大小、出版社、作者、書名、主題,一邊回想自己是在甚麼因緣際會下在網路上買下了這些書...。老實說,這次購買的書大部分是我在反覆讀駱以軍替《西北雨》寫的書跋時,隨筆記下在文章裡提到的書名。然而,即使如此,在捧著新書暗自想像書裡的內容時,還是戰戰兢兢地。譬如說,在我翻開《惡之島─彼端的自我》的作者介紹,讀到排列在「謝曉昀」底下的簡短介紹:「國慶日生,台灣省台南縣人。華梵大學美術系畢,現為私立復興商工美工科導師。日座天平月雙子上升射手。迷戀傷害黯黑死亡的各種面向...」時,就開始懊惱怎麼會買到一本暗黑系少女科幻小說。直到定下神,繼續翻到了駱以軍寫的推薦序和再次確認了書是「台灣商務」出版的以後才稍稍釋懷。
話說回來,跨海買書、訂書的風險就是這樣的。在我手邊超過一百多本的中文書裡當然不乏許多可疑之書。有些書你原本以為是你讀不懂,在經過一些時日之後再次翻讀,又再次確認,自己這輩子可能永遠無法理解某些書裡的文字。可是,相對的,這種冒險的行為也總是充滿驚喜,譬如說有些原本以為看不懂的書其實沒想像中艱澀(這是近來讀德希達《書寫與差異》的感想),而有些趁著特價買來看看的書,居然就讓你碰上了(對於自己來說)一個可以與卡爾維諾、契科夫、班雅明、葛林等人並列的名字(恩,譬如像是童偉格)。買書,的確就像是唐諾說的,如果我們真要拿加減算式來演算投入成本和所得效益的比例,實在是一個世界上風險最小報酬率最大的投資。(你去看看網路書市上馬奎斯《百年孤寂》的價錢。我們現在用220台幣就可以換得一本馬奎斯花了數個寒暑才完成的小說。再說,現在博客來正在打折,你花174塊錢就可以在你家附近的7-11取書了!)
自從搬到了新家,加上從IKEA搬回了那個對折的特價五層書櫃以後,我的書就從此得以相聚。不過,因為最近正好在閱讀Aby Warburg圖書館分類系統的德文資料,要怎麼在舊書裡排放進這些一下子生出來的30幾本書也讓我著實思考了許久。
「那就替董啟章開一個專區好了?」
「不過,如果用出版社和書系來分,在架上的書看起來不也整齊些?而且書背就會彼此連結成一條色帶,於是架上的書遠看起來就像是某種幾何圖案,像是一個拼好的魔術方塊般,這不也很有意思?」
「那你那些大小不一、無法用長相歸類的零星小書怎麼辦?或者,用主題分好了?這樣也就會更容易找書,就像是在書店裡看到的主題式分類系統一樣?」
「你忘了嗎?書店裡的分類方式極為可疑,而且地雷很多。當初你不就在嘉義中山路上的那家堪稱大書局裡的『中文文學區』裡只找著了一些有著少女漫畫封面的純愛言情小說?至於你當初想找的葛林的《事物的核心》根本不被列於其中。再說,譬如《天工開物、栩栩如生》這樣的書你要怎麼分類?中文創作小說?不過,這本書裡提到的對於電視、無線電、收音機云云的描述實在太具體、太可感了,這樣的書不是得放在媒體理論的書籍裡去閱讀嗎?而且,它不也是一種自傳體、書信集、V城近代歷史回顧嗎?如此一來,你要怎麼分類它呢?」
「......」
諸如以上種種想法,我後來書架上的分類是這樣的:卡爾維諾和董啟章聚集在一起,其他的則分成:目前最想閱讀的、詩集、有趣的理論、不有趣可是可能會用上的理論、參考書、龐然大物辭典、西方文化學、地圖集及其他。總的來說,也就是「看起來」一副沒有經過整理的面貌。而且,就像是目前我的床邊放了《小說的藝術》、《後結構主義》、《天上大風》,書桌上放了《惡之島》、《閱讀地圖》、《人論》、《啟迪:本雅明文選》、《語言與神話》和幾本其他的德文上課用書,天知道一個禮拜、一個月之後書架上的書哪些會被借走?哪些會移動?哪些會和哪些同時被閱讀、離開架上?而哪些又會在清理地板時被一股腦被放回書架,糊里糊塗地就這麼挨在一起了?
那天聽朋友說他計畫做「閱讀時追索自身記憶的技術」的研究,而此刻我想,也許一本本實體的書在空間裡的聚集、分離、移動所構成的軌跡也是一種「思考的軌跡」。而且這個軌跡可能甚至比上網紀錄或是論文裡的註腳、書目都還要完整地呈現了一個自由延展、難以辨明說清的複雜思考和閱讀圖景。
最後,謹列出這一批收到的書:
謝曉昀:《惡之島:彼端的自我》
舒國治:《水城台北》
吳億偉:《努力工作》
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帝國:俄羅斯五十年》
丹尼爾‧凱曼:《丈量世界》
羅倫斯‧封丹:《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
RobertMcNeill,WilliamH. McNeill:《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巴爾加斯.尤薩:《城市與狗》
卡內提:《目光的遊戲》
卡內提:《耳中的火炬》
卡內提:《得救的舌頭》
安伯托‧艾可:《波多里諾》
陳雪:《附魔者》
陳淑瑤:《流水帳》
唐諾:《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
尚.克利斯朵夫.維克多、薇珍妮.黑頌、法蘭克.提塔特:《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對照地圖、重疊地圖,翻新你對世界的想像》
董啟章:《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
董啟章:《雙身》
董啟章:《安卓珍尼》
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上)》
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下)》
董啟章:《衣魚簡史》
太宰治:《人間失格》
駱以軍:《月球姓氏》
駱以軍:《紅字團》
閻連科:《日光流年》
納博可夫:《文學講稿》
齊邦媛:《巨流河》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單身》
梁二平:《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
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
安東.契訶夫:《帶小狗的女士:契訶夫小說新選新譯》
羅伯.丹屯:《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
以上。
「書的移動、思考的軌跡」的研究聽起來很棒。但我想道的卻是:你手上的書是否曾經從別人的馬桶上移動到你床上、有人拿這書配著雞肉飯看有人卻配著紅酒喝...
回覆刪除好驚悚...
回覆刪除我們來研究書上的「細菌學」和「氣味分子」好了
回覆刪除hallo~
回覆刪除我是住在München半年的同學也是唸藝術,看到你的藏書就非常羨慕你,不知道你有沒有意願想出讓!!!
Bella lee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