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pithou/Kozan, Cyprus (North), 2008 [C-Print, 122 x 95cm] |
在牛津字典裡,displace是動詞,有三種不同的涵義:(1) 使人、物從原本的地方離開 ;(2) 置換人、物的位置、角色;(3) 因為天災或戰亂,迫使人離開家鄉。而在德國攝影師約翰娜‧蒂爾(Johanna Diehl )的攝影集《Displace》裡,Displace成為了名詞,被藝術家用來指稱在賽普勒斯(Cyprus)島上因為意識形態和戰亂下被放逐或轉換的空間。
事實上,土耳其和希臘族裔原本共居於賽普勒斯。1974年,希臘軍人政權發動政變推翻賽普勒斯政府,激化島上希臘族群對於土耳其族裔的敵意,企圖全面掌權以後,土耳其以此為由佔領了塞浦路斯北部,從此分裂了小島。然而,這條橫向分隔南北的邊界不僅僅是政權的界線,而更是宗教和意識型態的區隔。本來混雜散布各地的「聖殿」 ― 教堂和清真寺也從此在各自的意識形態下成為了尷尬的存在。南北分裂之後,無數南邊基督教勢力下的清真寺被廢棄、任其傾毀;北方的伊斯蘭教政權則在原本的基督教堂裡安上宣教壁龕(Mihrab),將原本牆上的勸世壁畫蓋過,直接將基督教教堂就地轉換成伊斯蘭教清真寺。
2008年間,蒂爾(Johanna Diehl)在德國DAAD獎學金的資助下,在賽普勒斯記錄下了這些或是頹圮、或是被粗糙改造的空間。而我們也在她的攝影作品裡看到了這些為了神所豎立起的建築如何在政治版圖移轉之後,因為「不合時宜」,而被原本的「鄰居」廢黜、扭曲的過程。譬如在畫冊封面的照片裡,雖然我們還能依稀辨認出基督教教堂建築的結構:拱頂、牆上的開窗、聖壇,不過教堂地上卻鋪著朝向伊斯蘭教聖地麥加(Mecca)方向的中東地毯,和立著宣教台階(Minbar)。或是,在某些改裝成清真寺的教堂裡,為了符合男女隔離的伊斯蘭傳統,原本神父宣教的祭壇(就是原本懸掛聖像的地方)陰錯陽差地直接被掛上簾子,轉變成為女性信眾的禮拜堂。同樣地,南方的希臘族雖然未轉換留下來的清真寺,而且在藝術家進行拍攝前將這些荒廢的清真寺整理了一番,然而,斑駁的牆和累積的塵土還是透露出這些清真寺早已湮沒在人們刻意的遺忘裡。
Peristerona/Alaniçi, Cyprus (North), 2008 [C-Print, 122 x 95cm] |
在這些空間裡,雖然原本符號被徹底洗清、重新被劃分、賦予新的意義,不過,它們卻以一種極扭捏的姿態呈現了兩種意識互相傾軋、對立的結果,也在靜態的空間裡記錄下了這段荒謬的歷史。
在《Displace》裡,藝術家將照片由北到南排列,我們在展開書頁時也就像是展開一幅宗教意識型態的版圖般(由伊斯蘭教到基督教)。然而,藝術家也刻意在書頁間穿插進了空白頁,似乎希望讀者在這段由北到南的移動中停步、駐足思考。而作為讀者的我們,在跨越了南北的分界、行至書末、島的南端的時候,或許也會在這些扭曲、廢棄的無人場景裡重新辨認出賽普勒斯歷史的複雜性和一座島嶼對於自身的記憶。抑或,某種埋藏在這些空間背後、其實不分美學、種族、宗教,不為時間所動搖、相同的人性。
Syrianochori/Yayla, Cyprus (North), 2009 [C-Print, 127 x 163cm] |
Menoyia, Cyprus (South), 2008 [C-Print, 48x60cm] |
Karavas/Alsancak, Cyprus (North), 2009 [C-Print, 95 x 122cm] |
Gypsou/Akova, Cyprus (North), 2008 [C-Print, 122x95cm] |
Kantou, Cyprus (South), 2008 [C-Print, 48x60cm] |
藝術家網站:http://www.johannadiehl.com/
畫冊PDF試閱檔:http://www.johannadiehl.com/arbeiten/Displace/DISPLACE_JDiehl.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