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31

光譜

文│ 李立鈞


已經不記得究竟什麼時候才開始學會畫彩虹的了。不過,所謂的「學會」指的是什麼呢?我們開始默念「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色階,在也許12、24色,豪華闊氣點48、60色的卡通圖案彩色筆組裡搜尋出色筆(有趣的是,台灣的彩色筆製造商往往不調出「靛色」,於是我們只好把「藍色」代換成「天藍」、把「靛色」代換成「深藍」),按色階順序,在紙上畫上圓弧,恭謹地讓顏色不要彼此沾染玷汙,而最後我們就完成了「畫彩虹」的儀式。


然而,我們在紙上固定下的彩虹,真的如牛頓(Isaac Newton)當初在稜鏡背後見到的彩虹光譜是一樣的嗎?

伯恩大學的漢確爾(Klaus Hentschel)在德國期刊《知識的圖像世界》(Bildwelten des Wissens)裡追索了牛頓的色彩學理論的歷史之後,告訴我們,事實上,當初牛頓利用稜鏡解析出光譜,開啟了光學理論的革命之後,其實也間接「限制」了人對於「光譜」、對於「彩虹」的色彩感知。

1672年,牛頓在英國皇家學院會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發表了〈光的新理論〉(New Theory of Light)。這份報告不但重新定義了白光,在科學界引起對於色彩的研究和重新定義,牛頓的發現更影響了近兩百年之後印象派和點描派(Pointillism)在畫布上對於光的研究。然而,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光譜」其實早在牛頓之前就已經以「鬼怪」的方式顯影在現實世界裡:在16世紀,在現實世界裡倏忽出現、隨即消失的彩虹光譜一直被視為是腦子裡的幻象。今天所謂的光譜(spectra)在字典裡更直接被解釋作鬼魂、幽靈、自然界中駭人的景象。然而,這並不減損人們對於這些鬼魂的著迷。當初牛頓實驗用的第一個「三稜鏡」就是在販賣新奇玩意的市集上買來的,而在日常口語裡,透過稜鏡所折射出來的彩虹現象,更直接被稱作「蠢人的天堂」(fool’s paradise)。

在科學史裡,牛頓色彩研究的意義在於第一次把用來把玩的三稜鏡使用作科學儀器,把白光解析成光譜,在圖表上記錄固定下易逝的色彩。這是一個除魅的過程、一個科學發展的成果。不過,當我們回顧牛頓當初繪製的圖表時,我們會發現,在牛頓把光譜裡用科學方法解析、分段、化約、描述成7個「基本原色」的時候,其實也間接定義了我們在光譜裡「可以看見、感知到的顏色」。而這當然只能是主觀而專斷的。是最明顯的例子是,在發表7原色理論之前,牛頓曾經把光譜僅僅描述成5個基本原色(紅黃綠藍紫)。

然而,在牛頓確立了色彩的分類法之後,被化約成七色的「紅橙黃綠藍靛紫」確實也成為了其他科學領域裡對於「真正色彩」的定義,取消了色與色之間的模糊地帶,譬如在礦石學、顯微鏡、醫學等等其他科學的描述裡,這7個顏色也成為客觀描述物體的基本詞彙。而一直到19世紀中,在科學裡才捨棄了這個色彩描述的判準。

而重新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也許能問的是,在三百多年過去以後,我們能不能繼續在「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些純然色彩的界線之間,重新辨認出那些無以名之的紛繁漸層,就像是牛頓當初在白光裡,透過稜鏡,開展出彩虹光譜那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