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解剖學劇場」(Das Tieranatomische Theater)的結構模仿自「露天劇場」(Amphitheater)。Foto Copyright: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CC NY-NC-ND 3.0 |
1804年,在一本介紹柏林、波次坦地區新奇事物的讀物裡,提到了一張「神奇的桌子」:因為地下室的機械裝置,這張桌子不僅可以把屍體直接從地面層運送到樓上,它更可以任意轉動,讓觀眾從每一個角度觀察屍體。
在十九世紀初,擁有這張桌子的是柏林的「動物解剖學劇場」(Das Tieranatomische Theater)。不過,我們必須知道的是,這邊的「解剖學劇場」並不(全然)是我們今天概念中、去看表演或是看戲的「劇院」,而是專門用來展示「解剖過程」的學校講堂。
「解剖學劇場」
從建築形式和運作方式看來,雖然「解剖學劇場」有著許多和「劇院」相似的地方,譬如說階梯式的座位、觀眾目光聚焦的舞台、後台機關,甚至是開演的時間(通常是晚上)和邀請卡。不過,「解剖學劇場」在十六世紀末的誕生其實標示出了一個西方科學史上的重大轉折。
在此之前,大學裡雖然也會解剖動物或是人體,不過在當時,真正的醫生或是教授並不會真正觸摸屍體。對於他們來說,屍體充其量只是「插圖」而已,因為「經典」裡記載的「文字」才是真正的知識。屍體雖然會在課程中被展示,不過,它只是教授在講解經典時的輔助教材,並不被視為是「知識的來源」。從十六世紀起,人們漸漸把目光從「典籍」轉移到「屍體」上,認為「屍體」才是「身體」真正的知識來源。醫生的主要工作不再是分析、講解文本,而是直接手持手術刀,由淺到深、由外到內,解析屍體的內在空間,由「實際解剖」來獲取知識。在科學史上,這個從「文字」轉向「實際經驗」的轉折被視為是「現代自然科學研究」與「眼見為憑」概念的復興。在藝術史上,這個轉向也反應在對於「身體」的重新認識:約莫從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之後,「解剖學知識」被推崇為「繪畫」的基礎。
當「解剖學劇場」在1594年在義大利帕多瓦(Padua),1597年在荷蘭萊豋(Leiden)建立起來時,這代表著這個新典範終於成為了一個「機構」。在「解剖學劇場」裡,「屍體」從原本邊緣的位置晉升到舞台的中央,成為所有目光的焦點。它被層層剝開,一方面展示著身體的「真相」,另一方面也滿足了觀眾「求知」與「窺探」的慾望。
從十六世紀末到十八世紀,「解剖學劇場」從義大利擴展到了整個歐洲。然而,這股風潮反映的絕不只是「知識的追求」,而也必須被閱讀成某種被包裝在「學術」外皮下的「慶典活動」或是「社交文化」。譬如說,在一開始,講堂裡有替國王特別設置的包廂。解剖學劇場不僅在入口處賣票,也會寄邀請卡邀請貴族顯達參加解剖學展示。此外,盛裝出席的男子甚至會戴著「面具」參加活動。解剖學劇場會安排音樂演奏來迎接步入會場、負責解剖的醫生,或是在中場休息時讓觀眾不致感到無聊。就這個觀點看來,「解剖學劇場」在它興起的時代其實非常類似今天的「劇場」,而在其中的解剖展示也絕非現代意義下嚴肅、莊重的「學術活動」。
柏林「動物解剖學劇場」
「動物解剖學劇場」外部。Foto Copyright: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CC NY-NC-ND 3.0 |
柏林的「動物解剖學劇場」興建於1789/90年,是醫學史上第一座特別為「動物」建立的「解剖學劇場」。當初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之所以指派朗漢斯(Carl Gotthard Langhans)替新成立的「動物藥學院」設計「動物解剖學劇場」,是為了對抗肆虐的動物傳染病和牛瘟。在當時,教學用的大型動物會在一樓屠宰,再利用「神奇的桌子」直接運送到二樓的劇場。除了作為講堂使用,就像是當時大多數的研究機構一樣,「動物解剖學劇場」也身兼「博物館」的角色,收集、儲藏了一系列動物骨骼、畸形動物的乾溼標本與馬蹄鐵模型,供人分析、比較,甚至是拿來作實驗。「動物解剖學劇場」除了「科學研究」之外,也是藝術家研究動物構造的場所:十八世紀末,柏林著名的雕塑家沙多(Johann Gottfried Schadow)在替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也是由朗漢斯設計)製作雕塑前,就曾經在此研究戰馬運動時的姿態。
1887年,「動物解剖學劇場」成為正式的獸醫高等學校。1920年,增設了食品研究中心。在1920年代,「動物解剖學劇場」因為研究寄生在不潔豬肉裡的「旋毛蟲」,被市民戲稱為「旋毛蟲聖殿」(Trichinentempel)。2005年起,這座超過兩百歲、柏林現存最老的學校建築在各方的資助下,開始進行保存、修繕的工作。經過了7年,前後花了7百萬歐元,「動物解剖學劇場」終於在2012年對外重新開放,由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負責其運作。
今天的「動物解剖學劇場」座落在洪堡大學的北校區(Nord Campus)。參觀者必須先行經一段沒有名字的蜿蜒小徑,才能在其它紅磚色建築間尋找到這座白色的古典風格建築。雖然過去的收藏早已分散至柏林其它學術機構,然而透過和柏林科學博物館(Museum für Naturkunde)、醫學史博物館(Medizinhistorisches Museum)的合作,「動物解剖學劇場」計畫在未來推出一系列展覽,全面性展出過去柏林大學的收藏品。譬如在9月初開幕的《人獸》(Humanimal)中,討論的是哲學、自然科學、醫學和流行文化中、人與動物的分界。展覽嘗試展現的是,在西方文化史中,人類如何奮力地強調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卻又同時著迷於人與動物的混雜狀態。
在經過了古蹟保存工作之後,今天的觀眾在還散發著新漆、木頭氣味的「動物解剖學劇場」裡找不到絲毫過去使用的痕跡。不過就像是「屍體」在十六世紀重新獲得重視一樣,這座建築終於在兩百年後重新走上舞台。此刻,它不是劇場,亦不是展示「屍體」的背景。它展示自己。
「動物解剖學劇場」的動物骨骸裝飾暗示著它的建築功能。Foto Copyright: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CC NY-NC-ND 3.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