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2

德國AXE廣告

上了維基看了才知道AXE是個很國際化的大牌子,連在南美都有這個品牌。這邊是維基的介紹。簡單說來,AXE上就是聯合利華出的一系列男性用品,在世界各地有各種不同的品牌名稱。而它的電視廣告訴求一種對於女性的無敵魅力,稱為Axe effect 或是 Lynx effect。

最近這個品牌體香劑的廣告在德國很常見,甚至開了一個類似Youtube的網站給網友上傳自製的電視廣告來比賽。我個人的狐疑是:真有人會去買這麼危險的產品嗎?然後覺得,總有誰該去抗議一下,這廣告實有把女性形象扁平化之嫌(說難聽點是花痴化)。

這個產品2004年在英國的廣告

這支讓我有種小說「香水」結尾的感覺,買了這產品的男性朋友會向葛努乙一樣被撕裂、囓碎、生吞活剝、不留片甲...

以下四支現正在德國熱播中:

第三支第四支

雖然我知道本格的讀者不多,還是想請女性朋友看看廣告,發表一下意見,因為看起來,這品牌似乎已經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廣告語彙。我在Youtube那邊還看到了比以上這些都誇張的...
覺得有誰會買?真會有吸引力嗎?

9 則留言:

  1. 原來太久沒上線或更新會被孤立,阿米的教訓我必須記取。既然阿米都出功課了,idle兩天應該要正視一下這些視覺刺激。
    第一支短片還沒到誇張的程度,舞蹈蠻有節奏感,我覺得還算保留有男女互動的意味。
    第二支短片明顯的跟隨、惡搞《香水》,亂搞笑的,這一點我還不至於會反感;不過它所選取、再現的女性身體讓我看得不是很順眼,標準的豐胸細腰,養眼但是似乎在暗示健美體態和原始/官能/沒用腦性格的等同關係,這就沒意思了。但是說真的,香味的東西本來就很動物性,總不能是穿著套裝或西服褲裝跋山涉水,畫面或拍攝會有問題也罷,產品的目標客群不見得想要看到女上司向他張牙五爪地奔來。也如第五支,對門的歐巴桑不會一起來湊熱鬧造成男主角拒絕的困擾。所以產品廣告暗示的意思應該是指,喚起女性一種動物性的原始本能,不過它刻意地不呈現女性狩獵的勇猛力量,把主動的優勢和決定權保留給男性,使其中男性同時擁有智性和身體性優勢。與其說物化女性,應該可以更精確的說是塑造出瘋狂但是不具破壞性的女性形象,因為她沒有對自己能力的主控權。不過若是對女性有潛在的恐懼或排斥,可能就會覺得有威脅感。是這樣嗎?(上)

    回覆刪除
  2. 同樣的邏輯顯現在第三、四支影片,不過第四支還含蓄一點,類似是開啟瞬間動物性直覺,因為影片也沒後續啦。嗯第五支第六支(真多ㄟ),第六支有趣的地方在於它還暗示了這種魅力的形成是可以跨越外型、社會地位和感情的累積,簡單的說,有一種緩和男性焦慮的效果,類似「愛情靈藥」(是的我在打片,昇哥演A片出租片老闆真是適合)。不過呢產品廣告更強調強烈吸引的效果,白話點說我指的是走在路上被辣妹媚眼飛幾下、走過來印兩個唇印這樣,純屬信心、虛榮心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阿米男生希望討論的是影片中對於女性形象的偏光,遊客女生分析的卻是商品廣告的男性意識。嗯,果然是有差。
    那有沒有人要解我好奇,這個產品會成為男同志社群的熱門商品嗎?既然它廣告中完全跳過男性...。另外,想像一下,對男性動物領域感來說,整街的人都是同樣的味道,這到底是什麼感覺呢?

    回覆刪除
  3. 夾在中間的是(下)。沒了。

    回覆刪除
  4. 忽然想到,我的文不對題究竟是天生的缺陷呢,或是潛意識的反抗咧?有一種淡淡的悲哀,嗚。

    回覆刪除
  5. 不會,差不多就像是我在阿粒的blog留言給妳的這種程度而已。

    手不夠長,不然還滿想和阿粒擊掌一下的。

    回覆刪除
  6. 有一些在美國也看得到喔...
    除了一堆Bikini女生在那邊跑的那個我覺得很白痴之外
    其他我倒是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可能是在美國待久了,我覺得在美國男女相處的模式就蠻有那個廣告的味道,除了廣告是有點誇大
    有誰會買?我覺得對simple minded的美國人而言,這些廣告跟他們還蠻對盤的
    有吸引力嗎?你不就牢牢記住這個brand了嗎?之前我本來也不記得那叫什麼名字..經過你一提...現在也記住了.....

    回覆刪除
  7. 不過老實說,我到了藥妝店還是拿起被包的密實實的產品,用力地聞了幾下,不過最後還是把它放回架上啦。

    回覆刪除
  8. 那支諧擬【香水】的有得到某廣告大獎,他們家的廣告也常被拿來當廣告公司內部創意訓練的教材。於是,人們只好一直看著這樣的廣告...

    但我現在學校研究室正在做的,就是辦教師研習,然後帶著老師們用culture jamming的精神去揭發、顛覆廣告背後隱而不顯的意識型態。AXE這類的廣告就是我們的標的物之一。

    btw,李同學自從你搬來這邊之後我就好久沒有看你部落格,怎麼每一篇都這麼好看呀!

    回覆刪除
  9. 在實習時,其實我也把一些Culture Jamming的作品暗藏在教案中,以為這是一種對於主流商業文化的反制。不過一直有一個自己解不開的疑問:商業或是資本主義厲害的地方在於,把這些反叛的行動變成一種時尚的標籤,一個用來區分品味、精英的、可以用來消費的符號。如此一來所謂的次文化或是反叛精神就被吃得死死的,連個渣滓都不剩了。這真是場全面性的勝利啊!切格瓦拉就是一個最鮮明的「反叛」形象。
    有人知道,在苦笑之餘,我們還有什麼出口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