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完DSH之後,某天機米粒姊姊和機米粒在MSN上的對話: 同時,我們覺得,重要的是信念本身是否誠實
機米姐:你考完試囉?學校申請得怎麼樣了?
機米粒:恩 差不多弄得差不多了 預計會申請8家左右吧
機米姐:所以是什麼科系啊?
機米粒:我會申請藝術史和文化學吧?人類學有幾家看起來也不錯
不過老實說 藝術史其實我能申請的學校還真少
很多學校都要求在申請時就要證明除了英文和德文之外的語言
譬如義大利文和法文等等的 有的甚至要會拉丁文
機米姐:挖 還真的蠻難的
機米粒:所以啊 我幾乎都只申請大學部而已啊
機米姐:那要念多久啊?
機米粒:我大學的學分能減免的話,唸完碩士應該要4年吧?
我想從大學部念起 反而可以增加基礎理論的能力吧?
(謎之音:然後這時候機米姐說出了經典名句)
機米姐:人家都是念雙碩士 不過你是念雙學士耶
機米粒:............
作為一個叛逃者,我其實在決定去念「文化學」(Kulturwissenschaft)後,心虛的不得了。文化學(Kulturwissenschaft)嚴格說來,和英美流行的文化研究(Culture Study)其實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別。就我念的柏林大學所開課程看來,文化研究其實統合了,社會學的理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和藝術史的視覺文化研究,而研究焦點則放在當代。研究的對象涵括物件、文字、圖像、認知方式、想像、身體、科技、媒體,並在課程裡有必修的實作/實習學分。
和賴吱吱討論過,我很不喜歡看到,在討論或批評時所冒出這樣的句子:「其實這都是結構上的缺陷和問題」或是「必須從結構上加以改進」。在我看來,這些其實都只是捉取一個抽象不清的詞語來做一個無能為力的結論,一個對於理性思維下的放棄,或是某種故弄玄虛的一屢輕煙。重新去認識理論,和理論生成的背景、過程,其實是把理論還原到它生成時的具象現實世界。往往在這樣的過程中,人才有可能看出理論(意識形態)的限制,和它人性,受時空、受境遇、受語言制約的那個部份。
在這邊出發,我們會走到哪去呢?
念人文學科的人都必須有很強的Ego。再怎麼強大的拓荒精神、發現新世界的欣喜,通常還是會抵擋不住一個簡單的問題:「那...這個有什麼用?」尤其是當這個人,用很真摯的眼光盯著你、問你的當下,不含一絲挑釁或是諷刺的意味。所以說,若不幫自己一直注射預防針,是絕對難以抵擋這個一直去追問投入和產出是不是合乎正比的社會。此外就更遑論自我的質疑了,認識了像李維史陀、柏拉圖、班雅明、羅蘭巴特云云那些完整的思緒後,你還不得不被推上場,比畫一番時,其實心虛的不得了。
最終會剩下的,毋寧是一個始終變動的處境和某時某地的一段記憶而已。
和有意義……至於結果,那便取決於際遇了。
只有際遇才能指明,我們是在同幻影還是同真
正的敵人作戰。
—屠格涅夫〈哈姆雷特與唐吉訶德〉
2007-09-02
關鍵字:大學生、文化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其實最令我羨慕的還是你對於自己生活的關注與專注態度啊。也許很怪,不過就是一整個羨慕。
回覆刪除請問格主現在還有經營社群媒體嗎?比如FB?非常喜歡你對事情的看法!很有意思!相當有趣,常常有觸動心底的感覺:)
回覆刪除感謝你的回應啊! 現在雖然有FB,但還有點在調整自己和公開訊息的舒服距離中...
刪除若你不介意(沒有在經營的經營的話),你可以用這個email找到我: ichyoije(a)gmail.com
新年快樂啊!
還有,你有很美麗的心靈!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