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3

當代柏林

我一直以為我會把Blog當成是一個類軍旅札記的電子版,不過自從開學以後,我就成天埋在似乎永遠都記不完的單字和永遠讀不完的預讀書目中。等週末想抽出個時間寫寫自己的生活時,望著空白的螢幕,腦子也一樣空白,特意空出來的時間也就這樣虛晃掉了。在埋在德文單字中的時候,我總會冒出一個問題:我現在是不是比當兵的時候還要頭腦遲鈍?

這週我空出來的時間眼看以耗盡,而我又要回到我的煉獄中了。為了實踐自己對自己的承諾,我就把我之前為典藏今藝術寫的一篇報導貼出來充場面。這篇原為給編輯的"投稿版",多有不符藝術批評/報導的格式,不過聽說於十一月號刊出來了?!(大驚)稿費算是給德國窮大學生的小小經濟補助...。我總覺得這篇報導鬆垮垮的,請各位給我些意見吧。

-----------------------------------------------------------------------------------------------

自我的追尋 家鄉-當代柏林

在歐洲眾多大都會中,柏林有著極其獨特的身世。從納粹時期希特勒幻想中歐洲帝國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冷戰的聚集點,時至今日文化複雜繽紛的大城,柏林始終處於政經、文化上的聚焦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大舉從非洲、阿拉伯世界及南亞引進移民及外勞;東西德合併後,歐洲加速整合,新一波的移民更從東歐及俄羅斯湧入,今日的柏林已擁有47萬外國住民。在德國走向晚期資本主義及擁抱全球化的此刻,柏林「是否可能」及「如何」成為家鄉則是目前這一批外國移民來說最大的課題。



柏林國家畫廊(Berlinische Galerie)「新家鄉 - 當代柏林」(Neue Heimat - Berlin contemporary) 邀請29位長期於柏林居住、從事創作的藝術家參與展出,探討這一批多數為外國異鄉人的藝術家在面對於不同世界的不同實體時,如何同時帶著家鄉的心事和對於不可復返過去的懷念,重新定義故鄉、自我認同。梅奇佩(Tea Mäkipää)的作品1:1,將芬蘭尋常的住家褪去牆的遮掩,留下水管、電線網路、幾盞燈及洗碗槽,以一比一的等物大小直接放置於展場,營造出一個既熟悉卻又陌生的超現實場景。被去除了一切隔絕物後的家屋,更點出了家屋雖然作為守護的傳統角色,但也可能成為日後伏於潛意識中的威脅。馬羅安‧艾爾薩尼(Maroan el Sani)及尼娜‧費舍爾(Nina Fischer)17分鐘的錄像作品上升(The rise)中,男子於不知名的辦公大樓中奮力向上爬著樓梯。當男子頹喪地看著大樓下的景色,而觀者相信他即將放棄的同時,男子繼續啟程。過程中他發現了對面大樓的另一個自己正不帶感情地旁觀著自己,而他繼續向上爬著。這邊家鄉予人的安全感則被空寂和絕望所取代。



展覽並邀請了GASAG藝術獎(GASAG Kunstpreis)的三位藝術家曼德拉霍伊特(Mandla Reuter)、尼寧阿拉達格(Nevin Aladag)及裘伊德霍伊克特(Jorinde Voigt)參與展出(註一)。除建築形式的作品外,許多藝術家更於此次展覽中對於城市景觀與家鄉感的連結、物件及流動多有著墨。在藝術家們試圖於激烈撞擊的文化中,試圖追索出自我及原鄉的同時,其實也指出了在不斷與世界擦身而過時,重新認識複雜世界的可能性。



註一:GASAG Kunstpreis 最早為柏林藝術學院所發起獎掖學生之視覺藝術獎項,近年與Kunstfabrik am Flutgraben e. V. 合作成為一獎勵柏林後進藝術家之獎項。

更多相片在Picasa:
Neue Heimat


家鄉-當代柏林 Neue Heimat - Berlin Contemporary
展期:2007.09.13-2008.01.07
展地:柏林國家畫廊Berlinische Galerie, Alte Jakobstraße 124–128, 10969 Berlin,
網址:www.berlinischegalerie.de

1 則留言:

  1. 寫得不錯..
    好可惜我沒看到這個展...
    都不知道自己在忙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