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9

整理房間


生活自然是很瑣碎的,正常而卑下的無聊瑣事像一片積塵,在我們人類存在的平庸和卑賤之下劃出了一條亂七八糟的粗黑體線條。

前一陣子,在開始玩Facebook的時候我曾沉溺在一個養電子寵物狗的線上遊戲中。它的遊戲的邏輯其實極簡單不過,每天你只要登錄就可以獲得200點的電子貨幣,用這些貨幣你就可以在一系列種類繁多的食物、遊戲、訓練和診療中挑選、購買商品,而小狗的三個指數(健康、心情和是否飽食)也就會隨著你錢的投入而變化(此外當然還有一系列寵物間競賽的獎懲機制云云)。在那段時間裡,我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按下筆電的開關,登上Facebook去餵狗,當然也不時去網路上去收集如何獲得更多貨幣的方法。當時網頁裡隨著各項指數而改變的狀態描述,譬如說:完美、開心、飢餓、遭遺棄云云,似乎有一種安定的作用。而這就是當時每一天的開始。然而時間一久,在摸索出它運作邏輯後,才發現它的狀態其實僅僅關係於投入的金錢,不管你選的是雞肉或是哪一種不同的食物,狗的心情、健康就只是很單純的數字變化、加減罷了。我知道,這一切其實非常表面,甚至毫無縱深。然而我也在其中沉浸了不算短的一段時間……

後來我想,這其實不過就是一個投入與產出成正比、回應完全合乎期待、極為封閉數學算式邏輯。就像在大學時代我常在電腦前著迷著看著螢幕裡電腦重組的小方塊,想像著閃動的螢幕、從0到100的數字緩慢變化和電腦硬碟裡全然陌生物質無可名之、卻極為「真實」的連結般 ─ 一個從完全的空乏到完滿的過程。

後來從棄養那隻叫做「柏林」的狗到今天,我也就完全再也沒上過Facebook了。不過這幾個月以來,生活因為報告等等瑣事過得極為規律(就像柯裕棻在〈行路難〉裡說的:「日子簡單得像一條傾斜的線」)的時刻才發現,我對於這些東西的需求其實無所不在。包括在跑步機裡從1到30分鐘跳動的數字、完全紀律化的生活作息和週末的房間整理似乎都有種同樣的效果。雖然柯裕棻在另一篇〈搬家〉裡寫到:

當房間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收拾的時候,它完全體現居住者的內在習癖與外在行徑,它變成了居住者的另一個自我,於是不再找不到鉛筆或便條紙,不再開錯燈的開關,不再踢倒字紙簍,不再找不到湯匙和開罐器。

之於我,整理房間的儀式卻是朝著另一個返回的方向。在散落在房間地板上的書回歸到書架上,在地上的塵屑在吸塵器轟隆的聲響中被吸納進另外一個空間和在床單及累積的衣物被洗衣精沾染、滲透的時刻,生活的痕跡似乎也回到它原本的陌生面貌裡。在房間還染著洗衣精的氣味的短暫時刻中,記憶也就不再如此讓人難以忍受、自我蒼白了一些,也不再讓人如此厭煩……

不過就是在那短短的星期天上午幾個小時中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