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日,整個柏林因為極左和極右派團體的抗議活動而瀰漫著一股緊張氣氛的這天,我一早就坐地鐵到柏林市中心的一家書店去翻找德國媒體對於上海世博會的報導。原本以為像是《明鏡周刊》(Der Spiegel)這樣資深的德國媒體會在上海世博開幕的這天,批判性地提出一些看待這場國際「慶典」的不同觀點。不過,令我失望的是,在短短四頁的報導中雖然提到了中國的人權問題(這是完全在意料之內的老梗,不過是很重要啦),提到了中國試圖藉由這次159年來在世界博覽會歷史上規模最大、參觀人次最高、投注資金最多的上海世博來宣楊自己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地位,除此之外,《明鏡周刊》再也沒有說到什麼其他的了。
不過你知道嗎?世界博覽會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一個很特殊的時代現象。從英國1851年舉辦了第一次的世博會後,從歐洲到美洲就興起了一股舉辦博覽會的「風潮」。當然,這和當時工業、科學、交通、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對未來的烏托邦想像密不可分。不過,這個「人類文明的展示」其實打從一開始就是用無數掠奪、侵占、誤讀、貶抑、暴力詮釋所堆疊出來的。而且,這一路以來的血腥味單單從「世界博覽會」159年來的「別名」就可以嗅得出來。
|
英國1851年世界博覽會 |
因為博覽會一開始被視為是展示當代文明、科技發展的重要活動,今天的「世界博覽會」有時候也會被稱作「工業展覽會」。1883年在阿姆斯特丹、1886年在倫敦、1931年在巴黎舉辦的「世博會」更是被取名作「殖民地展覽」。事實上,從英國1851年在倫敦舉辦第一次世界博覽會以來,「世界博覽會」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
「各國產品、科技、以及對人類文明貢獻的重要發表會」!「世界博覽會」除了是一個國際性的工業產品、科技發明發表會外,更是歐洲各個殖民帝國間較勁的場域。當火車和輪船在十九世紀中普遍地作為運輸工具,貨物的運送更為便利以後,十五世紀以來的歐洲殖民政策更是到達了頂點。1884年在柏林的一場會議中,德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甚至直接瓜分了整個非洲。當時,歐洲列強不僅僅因為因為爭奪殖民地在「世博會場外」短兵相接,「世界博覽會」更被視為是一個證明「我可以比你們其他人治理殖民地治理得更好」的時機。於是,「展示殖民地的成果」便成為世博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各國也在籌畫世界博覽會時特別設立「殖民地部門」或是把世博會直接稱作「殖民地展覽」。
|
法國在69年前於1931年舉辦的「殖民地展覽」海報 |
|
英國1851年世博會中的印度展區 |
一開始,在世博會裡展出的只是從殖民地掠奪過來的商品,後來為了讓觀眾更能親身體會「民族學的收藏」的成果,1867年巴黎世博會更提供給各個參與國場地讓各國可以蓋自己國家特色的建築物。於是觀眾會在展場上看到像是匈牙利的傳統農舍、埃及的清真寺和蘇俄的農村景色。(這可以被視為是現在世博會國家館的濫觴)在同年的世博會上,活生生的人類(在非洲展區展出的黑人)第一次在世博會上被當成展覽品展出,成為了當時世博會吸引觀眾的噱頭。後來,1889年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的巴黎世博會就發明了這樣的Solgen:「Jules Verne夢想自己可以在八十天內環遊全世界,現在你可以在六個小時之內完成他的旅程:世博會!」
|
現代旅遊指南裡的巴黎標誌:巴黎鐵塔,是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為了展現法國的工業技術而興建。它的高度(300公尺)一直到1930年紐約的克萊斯勒大樓才被超越。 |
不過,一個六個小時可以環遊的世界是怎樣的全世界呢?
|
在一條名叫「遠東」的街上,集合了埃及的市集和阿拉伯的咖啡館。路上有人叫賣駱駝,店裡有蒙著面紗的女人幫你斟滿咖啡,你也可以買票去看「真的」從阿拉伯進口的舞孃跳肚皮舞... |
|
整個非洲部落直接被進口到歐洲來,每天定時表演它們的拜神儀式。 |
|
爪哇的傳統舞蹈表演 |
這就是一個初蓋好的巴黎鐵塔下持續運轉的全世界,一個你可以六個小時環遊完畢的世界。
|
1904年聖路易斯世博會中,菲律賓的傳統部落在觀眾面前表演他們如何「野蠻地」煮食。 |
當時,歐洲列強除了樂觀地懷抱著對於未來的進步想像,更自信能將整個世界編纂成一本百科全書。為了在世博會中展示出自己對於全世界更多的知識掌握,展示其他文化便成為了很重要的文明指標。不過,他們在「世界」博覽會裡、打著科學客觀旗幟所展示的其他文化、人種(在博覽會裡被展出的他者始終都面貌模糊,沒有姓名,只是一個百科全書裡的「物種」)也往往被展示成在西方人眼中「最不西方」、「最奇特」、「最怪異」的一個片面且刻板的想像。在將其他文化扁平化為未開化番邦的同時,西方的殖民國更將自己化身成一個人類文明、知識的代表,一個負責開化的角色:「新」大陸、「新」物種在還沒被「發現」之前,都不存在。所謂的「他者」或是「異文化」,是透過歐洲人的「發現」、被編纂入民族學誌、成為知識,才開始存在。
|
1894年《La Chronique》報紙裡的一張照片:一個剛果部落裡的黑人男子,被穿上西裝、戴上帽子僵硬地和一群開心的白人學習騎腳踏車。 |
當時間往前推移,人類的文明史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學潮、很多成功或是未竟的革命以後,殖民主義似乎已經完結、被封閉在過去的歷史中了。不過,我們也許該問的是,當以前的被殖民國漸漸從歐洲殖民帝國手中奪回自我展示、舉辦世博的權力時,一百多年來在「世界博覽會」所運作的「邏輯」真的已經被超越了嗎?我們不妨先看看這兩張圖,一張是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一張是剛剛開幕一個禮拜的上海世博會:
|
1889年巴黎世博就已經開使用剛剛普及的電燈妝點整個巴黎的黑夜。 |
(續)
下次再來談這次的世博台灣館吧!不過還是很想問,有沒有人看到這個台灣館介紹的時候,和我一樣一直罵髒話、想砸電腦的?
噢...
回覆刪除突然間莫名覺得討厭你..(流眼淚)
前幾天看到不經意看到台灣館主題歌的時候已經蹙眉頻頻,
已經很壓抑的自我催眠很久了要保持鎮靜,
要有修養,
mh..要保持修養....
修養.......
.... ----嗶----!!!!
不過說來我也活該,
昨天見你說在寫世博,竟然忘了前幾天刻意要迴避這件事情。
你這個討厭鬼 (流眼淚)
我有同感
回覆刪除本身屬於偏激的那種人
當在廣告上聽到台灣的歌就覺得...***不!!!
為什麼執著心靈這個單字
難道其他國家沒有心靈嗎
算了~~ 用心看世界 世界很美麗
謝謝你對熱氣球的補充
回覆刪除我已經把他加入內容中了~
多謝~
想到去年看nhk紀錄片的時候也有提到過去日本去世博展覽台灣原住民的事,自省相當誠懇。然而NHK的日本開國120周年反省殖民失敗播出後,引來的卻是日本右翼保守派的抗議和包圍行動。這些魯莽和武斷似乎已經遠遠超越國家或知識份子的力量,最後都要回歸人。或許也會有人很喜歡世博台灣館吧。
回覆刪除恩,我想真的很多人很喜歡台灣館呢!
回覆刪除不過記得兩個月前還在寫學士論文時,我會對世博會產生興趣就是因為看了太多在外國留學生間流傳的「世博台灣館主題曲MV」轉貼。很多人說看了以後就開始想家、流淚...。而當時我感到的卻是五味雜陳,於是就寫了兩篇關於世博會的拙文。
當初是氣憤的,當然眼光也就因此偏狹了,不過我想不管是哪個感受,都有其來由,是真實確切的。恩,對於我來說,這樣的偏狹也讓我可以安然繼續回到論文裡。回過頭來看,其實也是種自我療癒啊...